免费咨询电话:4007 186 628
深圳雕塑哪里好:首选深圳是大纵横雕塑艺术有限公司
网址:www.szzhds.com.cn 联系方式:400-7186-628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或一个社区的地标。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东莞一些城雕被淘汰或拆除了。虎门镇标、莞城原凤凰台雕塑、万江雄鹰雕塑等等,如今已不可觅其踪迹矣。
在城市化进程中,东莞的很多城市雕塑,就像宽敞马路、高耸大楼一样,一时间遍地开花。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一些雕塑就像一阵风一阵雨,很快湮没在城市化的风尘里。
2006年,在大学求学的刘先生与4名同学结伴,从广州大学城踩着单车出发,沿着莞太路穿过莞城、南城和厚街,来到了虎门准备进入渡口路时,发现有一个巨大的雕塑。
他停车与几位同学合影留念。多年以后,他每每回忆起那段青春激扬的岁月,就会想起那一座雕塑,但是印象不太深刻,只记得是一个长满了钢刺的雕塑,有些丑有些搞怪。
他上网查阅了资料,才知道虎门镇标雕塑寓意“爆发的力量”。这座巨大的雕塑,旨在说明虎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从南海的边陲小镇变成了“天下第一镇”的自豪与骄傲。
遗憾的是,2010年之后,刘先生多次到虎门镇出差,但再也没有看到那座抽象的“雕塑”。听朋友说,因为修路的原因,那座雕塑被移走了,但不知下落如何。
改革开放以后,东莞各个镇街兴起了“镇标热”,在交通要塞建设了一批镇标雕塑,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一些镇标被拆除了。
被拆除的镇标,是一个东莞城市雕塑发展的缩影。
从已被拆除的城市雕塑来看,一类是失去了原来的立意,不为市民所接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便渐渐淡出了城市的视野,一类是因为城市化发展过快,与新的城市发展规划抵牾,最终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虎门镇为例,前者以虎门镇标为代表,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建立,又因城市的发展、审美的变迁而拆除,后者以《较量》为代表,损坏的雕塑依然停留在原处,去与留一直没有定论。
那么,这些被拆除的城市雕塑,也给这座城市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为何这些雕塑的寿命很短?为何规划没有变化快?怎样才能避免雕塑变成城市垃圾呢?
在这座城市里,有些雕塑尽管还矗立在某个角落里,但从未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而有些雕塑尽管已被拆除,却还时常被念及,有些则彻底地淡出公众视野,回归寂静。东莞的城市公共雕塑何去何从,“东莞城雕塑造什么”的下篇报道将进行深入剖析。
策划:蒋才虎 吴少敏
统筹:吴少敏 范琛
采写:何明强 何康杰 何建文
范琛 卢真伟 丘想明 吴少敏
消失的镇标
谈论起虎门的雕塑,不少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折断的“烟枪”,实际上虎门的镇标是一个不锈钢城雕,只不过这个不锈钢城雕6年前已被拆除。
据虎门文体宣传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虎门镇标位于省道S256(原107国道)博涌路段,于1993年由广州美术学校的教授设计,前后通过6次讨论,在虎门镇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确立的。镇标主体以不锈钢为材料,主体高度28米,连基座总体高度32.8米。“整个构图线条明快,主题明确,内涵丰富,能较好地体现虎门光辉的历史和向上的精神”。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给常虎高速的虎门港支线让路以及解决镇标所在转盘处经常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这个不锈钢城雕不得不被拆除。
与虎门类似,厚街镇的镇标也曾传出要拆的消息。据1992年修订的《厚街镇志》介绍,该镇于1990年投资980万元,开通从寮厦路口至石角码头长2.3公里,宽32米的厚街大道。而厚街镇标雕塑正是在此时树立在厚街大道的路口。这个在镇志中被称为“造型雄伟,美观大方,抽象地反映本镇在十年改革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建筑物,虽然在如今高楼鳞次栉比的厚街看来并不特别起眼,但初建成时,厚街镇标却是相当的大气宏伟。厚街镇标是一个外观具有金属质感的雕塑,建筑主体是锥形,顶端有一个球体,两侧有彩虹状装饰。石质底座上刻有厚街两个大字。据称这一形象意在比喻厚街是珠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厚街镇志》还记载,正是在厚街镇标建成的同年,厚街在厚街大道与东风二路之间开通了康乐路。而后康乐路成为厚街镇最为繁华的商业街道。可以说,厚街镇标见证了厚街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也成为厚街镇发展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象征。
2013年,厚街镇“标志片区”近14万平方米土地入市拍卖,并最终花落万达。这一消息甫一传出,便在东莞引发激烈讨论。网友“美丽心情-阿兴”在微博上说,几十年的镇标没有了让他心里很难过。网友“啊培”则表示“我认为(镇标)卖了有点不太好,始终是个标志,去玩都可以见到?”许多网友表达出对拆除厚街镇标的反对和不舍。
后来,厚街镇住建局表示,网友看到的拆除作业实际是在拆除“爱高”旧厂,因为镇标距离该厂不到20米远,为了安全和方便施工,所以对镇标周边实施了围蔽保护,厚街镇标并不会拆除。至此,厚街镇标被拆的传闻才告一段落。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东莞许多镇区都热衷于建设一个能够代表本镇的镇标雕塑。也许从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这些镇标有些其貌不扬。但是因为见证了当地的发展和变革,镇标已经与当地人的情感记忆紧密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某地传出拆除当地镇标的声音时,常常会引发一阵热烈的争论。
被腾挪的雕塑
曾记否,莞龙路茶山路口,东江边上,一马飞腾,前蹄跃起,后脚劲奔,傲首长空,这就是承载茶山人梦想的《东江骏马》雕像。
目前,《东江骏马》雕像已迁移至茶山工业园的中心公园。但说起与马的缘分,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茶山人的马缘,较早应该由张穆说起。张穆(1607-1683),茶山张家围人,既是画马名家,又是诗人。
莫道茶山难驰骋,飞蹄一跃借东风。茶山曾有过辉煌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茶山镇大兴水利建设,战胜了困扰茶山人民多年的洪涝灾害,成绩显著,被评为全省标兵,享有“东江骏马”的美誉,“茶山公社好榜样”的歌谣曾经响彻南粤大地。
1978年,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茶山镇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初步实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当时,该镇已有集体、外资、民营企业数百家,形成了玩具、制衣、电子、五金、食品等30多个行业。茶山生产的玩具曾在海内外享有良好声誉。
茶山的工业一直处于全市中上水平。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马是吉祥之物,也是精神奋发的象征,故有“龙马精神”“马到功成”之喻。茶山,古有张穆以马喻志,今有乘改革开放之风的茶山人民以跃驰之骏马为激励,勇往直前。
为此,1995年5月,茶山镇在莞龙路茶山路口兴建了一座镇标,即《东江骏马》。当年10月,雕像正式竣工,因正处主干道路口,雕像吸引力众多目光。该雕像设计为一匹昂首腾飞、气势如虹的骏马。整个镇标高23米,分底座、基座、标志三部分。基座一柱用花岗石建造,侧面雕有稻穗,正面有“茶山”二字,另一条用不锈钢构成,表示茶山经济从农业走向工业。两柱交接顶托平台。标志为锻铜制成的骏马,高6米,借力平台前蹄跃起,后脚劲奔,傲首长空,象征茶山的快速发展,不断向前。
2004年12月,随着茶山工业园落成,作为茶山发展的新引擎,工业园同样承载着的茶山梦想。于是,该雕像迁移到工业园区的中心公园,飞腾的雄姿成为当地的一景。
望牛墩的形象雕塑,与茶山《东江骏马》雕塑有些类似。
关于望牛墩地名的由来,比较公允的说法是这里过去有一个地势较高的土墩,放牛的人们喜欢站在墩上方便观察牛的去向。望牛墩的名字里面有一个“牛”字,这使得望牛墩的标志性雕塑总是与牛带上一点关系。到现在,望牛墩的牛雕塑已有3尊,但能够代表望牛墩形象的标志性雕塑仍未正式设立。
据回忆,望牛墩最早的牛雕塑是一只“低头食草”的牛。这一雕塑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塑,开始设在政府大院之中。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认为低头的牛雕塑形象不能展现出望牛墩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和昂扬的发展斗志,于是这座牛雕塑被请到了望牛墩公安分局旁的草坪上。
随后几年,望牛墩镇的会议中,常常出现设立新的牛雕像作为镇标的提议,不过商量来商量去,也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广泛支持的设想。
直到在2014年正式开园迎客的望牛墩水乡公园中,新的牛雕塑在望牛墩现身。这一次是两只青铜水牛雕塑,被安置在公园中一个水塘中。两只牛雕塑神态安详,其中一只的背上坐着一个牧童。
望牛墩水乡公园总用地面积约87亩,工程总投资约3600万元,位于该镇中心区宝华路及环城路连接线旁,毗邻该镇文化广场、滨江体育公园。在公园内近8米高的墩台上看下去,这两头牛位于最为显眼的位置,恰好扣住瞭望牛墩镇名的由来。不过,水乡公园中的两头水牛,并非按照望牛墩标志雕塑的思路去设计和制作的。对于望牛墩未来是否需要建立牛形象的标志性雕塑,这个争议或许还将继续下去。
被遗忘的城雕
“东莞城雕塑造什么”的上篇报道,关注了在莞城文化广场的圆形广场中央的莞城凤凰台雕塑。这个雕塑将凤凰刻画得非常飘逸,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及视觉效果,作品让人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事实上,莞城凤凰台雕塑并非原有的雕塑。现在的凤凰台是文化广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多的是时代的产品,而且缺乏了新旧交替、文化脉络延续等特质,没有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感受。
原凤凰台雕塑在市人民公园“绿化东莞”大草坪边上,存放在一个并不显眼的道路的中央,雕像周边环绕着观赏植物。很多市民甚至公园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该雕塑就是凤凰雕像。由于缺乏雕像展示台、文字介绍等传播方式,凤凰雕像尽管非常传神逼真,但通常被认为只是一般的雕塑,加上色素陈旧,因而容易被大众忽略。
凤凰雕像为铜制品,高度约5米,由于在户外摆放时间很长,雕像由原先亮丽的黄铜色,演变成现在的暗灰色。雕像为两只站在小山岗上的凤凰,一只凤凰似是昂首向天高歌,非常有气势,另一只凤凰低头仰天,与高处凤凰作眼神交流,互相呼应。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低处凤凰将其中一只爪子张开,充满力量。整个凤凰雕像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寓意美好,而且具有历史久远的文化沉淀。
据康熙《东莞县志》记载:“道家山在城内西南,昔有道人修炼于此,故名。其上有凤凰台,相传有凤凰集焉,邑中文士构亭畔。”明代以来,东莞人一直把凤凰台列入“东莞八景”,美其名“凤台秋霁”。到了清朝末年,凤凰台就已经倒塌了,只剩下了台基,其旁边的雁塔和上清观也相继毁于“文革”时期。凤凰台是东莞文化的重要象征,所以东莞启动重修凤凰台,并在凤凰台所在地,修建文化宫、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文化建筑,当时的凤凰台是在文化宫半山处的一座铜制凤凰雕像。
如今竖立在凤凰台的凤凰雕塑,在造型构图上采用了轴心式的飘然旋转动态,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为一体,也是一件不错的雕塑作品。在2004年,东莞市城建规划局发出了举办黄旗山顶标志构筑物及凤凰台雕塑方案设计竞赛的公告,面向国内建筑设计、雕塑及美术工作单位或个人公开征集设计方案,要求充分尊重和反映作为东莞八景之一的凤凰台的历史内涵与主题,充分反映东莞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重塑东莞新景点、新标志。
在不少市民看来,现在的凤凰雕塑过于抽象,只是体现展现凤凰的抽象形态,没有旧雕塑雕刻的直观、大气,而且工艺也没有原有作品的细腻,感受并不深刻。设计充满时代感的雕塑作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应该考虑到本土文化的元素,应该设计更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好作品。像原有的凤凰雕像也应该放置在凤凰台,让大家可以通过新旧作品的变化,更好地去感受东莞的文化与历史。
与莞城的凤凰台原雕塑类似,万江雄鹰雕塑的展翅高飞气势已成记忆。在十年前后,在万江桥的桥头边上,一座大型的雄鹰雕塑非常引人注目。雄鹰锐利的目光,有力的翅膀,展翅高飞的雄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现在雄鹰已经不在原处,已移至万江公园内,该处竖立了一个横截面的龙腾图案,历经风雨洗礼,已经逐渐褪色,远不及雄鹰的气势。
在万江公园内,记者看到了雄鹰雕塑。雕塑立于公园边角位的林木之间,让人觉得很唐突,体型巨大的雕塑与周边精致的环境,反而显得有些不协调。雕塑为钢制材料做成,色彩单一,不过简单的色彩,反而让作品变得简单不累赘,让人将感受转移到作品的形态上,更加凸显雄鹰大鹏展翅的气势。雄鹰立在一根柱子上,展翅姿势非常平稳,鹰头向前,目光集中,两只宽厚的大翅膀正在伸展,爪子紧紧抓住柱子,非常有力。纵观整个雕塑,雄鹰似在利用爪子抓力跃身,奋力展翅的姿态,虽然只是单一的雄鹰雕塑,雕塑为钢制外观,没有刻画任何雄鹰条纹,不过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
以往,雄鹰雕塑立于桥边,成为万江乃至东莞的雕塑代表之一。万江与莞城只是一河之隔,由万江桥贯通博厦桥连接着两地,雕塑便立于万江桥的右侧,只要从莞城驾车通往万江,便可马上看到。只要看到了雄鹰雕塑,大家便知道是到了万江,这可以称得上地标式的雕塑。雄鹰寓意祥和与力量,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生活。一看到雄鹰便来到了万江,美好的寓意由此可见。
可惜,在十多年前,万江将雄鹰雕塑连同万江广场一带,打造为曦龙广场,雄鹰雕塑便遭到迁移的命运。在万江桥边上,有万江公园、万江广场及雄鹰雕塑等,当时旁边建立了曦龙广场,两栋住宅楼高约二十层,当时是万江乃至东莞的地标式住宅楼。当时,东莞在打造“文化广场之城”,各镇街便如火如荼地推动文化广场建设,万江便将原万江广场一带升级改造,打造成为曦龙广场。雄鹰雕塑便被移走,放置在万江公园内。
曦龙广场雕塑为华表式的雕塑,顶端为横截面的龙图腾设计,正面看并看不出设计的效果,只是在侧面可以看到横截面,该雕塑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龙图腾的金黄色漆面已褪色,已有些“落魄”。曦龙广场雕塑与雄鹰雕塑相比,两者气势实在是天壤之别,雄鹰已走多年,让人很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