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7 186 628
深圳市大纵横雕塑,遇见就不要错过
网址:www.szzhds.com.cn 联系方式:13728743882
英国绅士与肥女人共嬉。
可爱的肥女人赢得了英国人的喜爱。
核心提示
在接连走过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意大利的西西里、托斯卡纳,以及法国巴黎后,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和他的“肥女人”雕塑来到了英国伦敦。当地时间6月3日,“英伦邂逅—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伦敦站”在英国伦敦市政厅广场开幕。
6月12日、6月14日,“肥女人”雕塑将赴意大利的都灵、米兰巡展,在都灵,“肥女人”与意大利的古都碰撞,而在时尚之都米兰,“肥女人”雕塑与时尚跨界,许鸿飞的“肥女人”翡翠浮雕与米兰时尚设计师的理念“混搭”,出现在手表、香水瓶、皮带上。
伦敦是“肥女人”雕塑走过的第六站,米兰是第八站,之后它还计划远赴巴西、美国等地展开世界巡展。随着巡展所到的国家越来越多,“肥女人”雕塑所代表的岭南文化精神中的世俗、平民与欢乐精神,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它是如何扮演文化跨界的“新使者”这一角色?南方日报记者随团进行了深入采访。
1、跨文化
当“肥女人”遇上英式幽默
“肥女人”雕塑亮相于伦敦市政厅广场,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伦敦金融区白领路过。身着笔挺西装的英国人行色匆匆,但不少仍会朝这些幽默夸张的“肥女人”雕塑会心一笑,有的还会停下来用手机拍照。到了傍晚,伦敦塔桥华灯初上,泰晤士河两畔开始弥漫起浪漫气息,伦敦人从忙碌中解脱出来,在“肥女人”雕塑旁驻足、模仿,一改白天的严肃。
此次亮相英国伦敦的“肥女人”雕塑有15件,除了之前经典的《吻》、《开心》等雕塑外,许鸿飞还特意创作了《马上》、《奔》、《争》等大型新作,以更加夸张、写意的风格表达肥女运动时的快乐奔放。
即便是伦敦的夏天,几场冷雨过后仍显清冷。绅士的英国人表情冷峻,与“肥女人”雕塑在意大利展出时,当地人热烈地亲吻“肥女人”雕塑有很大不同。“肥女人”雕塑来到英国会不会遇“冷”?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英国文化中有一种冷峻和哀伤,比如英国的诗歌很凄美。”《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说。
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的主管(director)Clare Pillma到场参观了“肥女”雕塑展。在她看来,幽默是一种世界性语言,英式幽默著称世界,英国人应该不难读懂“肥女”雕塑所蕴含的幽默与阳光的生活态度。
伦敦《标准晚报》的记者萨拉(Zara Shirwan)则认为:“英国人并不刻板保守,他们其实注重公共场合的礼节,可能很少流露兴奋情绪,并不是没有幽默感。”她说,不少英国人用手机拍了“肥女”雕塑,他们很可能回家就会发送到社交网站上。
“肥女人”雕塑在英国有个名字叫“chubby charms”(有魅力的胖妞),萨拉说,英国人并不喜欢“胖”,尽管英国人擅长“冷幽默”,但很少表达对胖的赞美。“很多英国人看到"肥女人"雕塑会心一笑,因为英国人不会想到,有一位艺术家赋予了"胖"以阳光、开朗、豁达的性格。更不会想到,它们竟然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因为在英国人的印象里,中国人往往是含蓄内敛的。”
2、跨流派
戏剧化“肥女”遭遇现代主义
今年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伦敦的戏剧氛围格外浓厚。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戏剧之都,伦敦每天公开售票的演出达200多场。在伦敦市中心,星罗棋布有大大小小的剧院。近年来,英国文化输出也主要集中在文学和戏剧,今年4月,为纪念莎翁诞辰,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制作的《麦克白后传》,刚刚在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演出。
与古老的戏剧传统相对比,英国的雕塑界却是现当代的天下。“欧美艺术走到今天,无论是雕塑界还是其它艺术门类,都更加强调抽象,他们从传统的造型中剥离出来,提取点、线、面表达抽象的意象,重在传递内心世界的表达。”宋伟光说,无论是这些年在世界享有盛誉的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还是葛姆雷,作品都带着更加浓郁的思辨色彩。
许鸿飞的“肥女人”雕塑伦敦巡展之际,其实中国雕塑界在观望,在诞生了亨利·摩尔以及安东尼·葛姆雷等著名当代雕塑家的英国,“肥女人”雕塑所代表的中国岭南文化平民、俗世、乐观的精神,与推崇思辨、抽象的欧美主流当代雕塑界,会碰撞出怎样不同的火花。
“古老保守与现代时尚是英国文化中的两极,一方面是对古老传统文化价值的保存,一方面是对最新潮思想的碰撞。”宋伟光说,很多人只看到英国文化保守的一面,却不知道现代摇滚乐以及现代艺术的发源地不是美国,而是英国。“在我看来,英国人所看重的艺术当代性,关注艺术是否能够反思当下人的生存状态、人生态度。”
“肥女人”雕塑以夸张的造型缩影平凡人的乐观生活态度,既有古典主义雕塑造型的影子,又带着戏剧化的意象成分。“肥女人”雕塑中是否蕴含当代性?宋伟光认为,读懂“肥女人”雕塑所蕴含的当代性,是判断它能否在欧美文化中心地产生影响的关键。“艺术的当代性就是艺术家利用作品对当代社会、当代生活发表判断,或褒或贬,同时它更加强调环境与人群的关系,是一种平民的艺术。”
宋伟光认为,“肥女人”雕塑表面上是古典主义造型,表达幽默、阳光的生活状态,但内在上却蕴含着当代艺术的精神,包含了对现代人以瘦为美的审美极限的一种反思。“纯粹表现唯美和好看,不是当代艺术表达的重点,当代艺术的精神是通过夸张、反讽或戏谑引发人们的深层次思考,在这一层面上,"肥女人"雕塑又是当代的。”
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文化参赞项晓炜看来,中国艺术家要善于用国际语境阐释自己作品的思想内涵。“中国艺术发展举世瞩目,目前被西方关注主要有两个不同渠道:一是艺术和学术的渠道,二是走市场渠道。相对来说,在学术上的交流可能还是个短板。中国艺术家往往更注重自己的作品创作,相反对自己作品的学术价值、理论建构、艺术评论上跟世界的分享稍微有一点脱节。”
中国文化艺术如何从“走出去”变为“走进去”?项晓炜认为,这一过程最忌“南腔北调”,“如果用不同语言讲述不同的文化故事,交流起来就会困难重重。所以,能成功"走进去"的中国艺术家,不仅要有成熟的艺术观点和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参考和借鉴国外艺术圈的热点话题,在他们的语境下讲述自己的故事。”在项晓炜看来,许鸿飞的“肥女人”雕塑正融入这种国际性的艺术语言体系。
3跨元素
时尚之都米兰大玩跨界
6月14日,许鸿飞的“肥女人”雕塑将赴时尚之都意大利米兰展出。继保守与前卫共存的英伦之后,“肥女人”雕塑又将与米兰这座时尚之都发生碰撞。
许鸿飞世界巡展·米兰站的名称是“鸿飞米兰”,直接以艺术家名字命名,似乎在许鸿飞目前所有世界巡展中意义独特。米兰站,许鸿飞带去四件大型雕塑以及15件架上雕塑,其中材质包含铜、玻璃钢以及翡翠,还带去了“肥女人”雕塑的艺术衍生品。许鸿飞首度与意大利设计师保罗联手,设计出镶有“肥女人”翡翠部件的香水瓶、烟斗、皮带、墨镜,其中瑞士手表与翡翠“肥女人”浮雕的融合备受瞩目。
“肥女人”雕塑为何要玩时尚跨界?许鸿飞说,艺术从来不是单一的,香奈儿与毕加索的故事尽人皆知,许多欧洲时尚品牌都包含了与艺术交融的元素。“艺术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引领生活、潮流与时尚。”
中国驻意大利米兰领事馆总领事廖菊华为许鸿飞米兰站的巡展撰写了序言,在她看来,“艺术”一词以往在中国意味着“阳春白雪”,然而在人文气息浓厚的意大利,民众的生活早已与艺术融为一体。“红酒、咖啡中可以品出艺术,一花一草、一房一瓦也是艺术,行走在世界时尚先锋的米兰,放眼望去艺术更是无处不在。”
在廖菊华看来,近些年中国艺术家在国外办展日益增多,但像许鸿飞那样用“肥女人”雕塑精准地以艺术形式刻画当代中国平民生活的却在少数。“许鸿飞世界雕塑巡展的成功启示中国艺术家,要从昔日单纯走出国门"献艺"的举措,一步步走到如今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文化传播之轨迹。”
在意大利米兰,许鸿飞首度与香水设计师合作,设计出一款非常清淡的限量版柠檬香水。在他看来,这些“跨界”艺术衍生品正是艺术与生活融合的尝试。“拥有生命力的作品,其艺术形态也应该是不受拘束的,所以"肥女人"不仅仅可以是雕塑,还能以手表、皮带、香水、丝巾等形式来展现,因为我一直觉得艺术与生活不应该被划分为楚河汉界,将两者交融渗透,是我对生活和艺术的一点见解,也是这些衍生品最初诞生的想法。”许鸿飞说。
而在廖菊华看来,“肥女人”雕塑的衍生品则有特殊意义:“我相信,只有当艺术真正与生活融会贯通,无所谓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时,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艺术家如何真正走入西方艺术的视野,“走进去”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许鸿飞的“肥女人”雕塑无疑是先行示范。在项晓炜看来,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圈的互动、交流,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展览和创作状态。“许鸿飞的"肥女人"雕塑开放给西方各国的普通民众、艺术评论家,引发不同国家的民众、艺术界人士对"肥女人"雕塑的阐释,这其中正形成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既保持自己原有的风格和艺术观,又逐渐构造出中国艺术家的国际话语势力。”
对话
许鸿飞:推动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南方日报:近一年多来,您先后在悉尼、墨尔本、西西里、托斯卡纳、巴黎、伦敦等城市进行世界巡展,如何推动中国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许鸿飞: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带着作品走出去,往往中国艺术家将作品带到国外,绕场一周匆匆谢幕,不管观众寥落、欣赏与否,这就是“出去”而未“进去”的体现。
但我更愿意将作品带至观众的身边,让他们相互自我介绍、熟络—我相信一件拥有生命力的作品是具有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当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时,个性化的雕塑语言也就足以跨越国籍和文化的障碍。当看着“肥女人”雕塑与每一地市民欢闹嬉戏时,我知道“她们”真正走进去了。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您到欧洲办展大多都是选择在人群密集度高、地位突出的广场展出,为什么?
许鸿飞:我的本意就是将作品与美术馆、博物馆拉开距离,让艺术走下神坛,让其走近民众,形成直接的互动关系。在美术馆展出的时候,通常要打灯,观众欣赏的角度有限,展览的交流性欠佳。而在广场展出,则考虑到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与天气、环境、建筑、人群发生紧密的关系,形成足够的张力与冲击力。最终,展览的传播力就大大加强。
南方日报:据说,最近两年大大小小的展览都是您自己掏腰包去办,而没有去向政府争取资金支持,这是为什么?
许鸿飞:的确没有向政府争取过资金上的支持。很多艺术家渴盼政府的支持,没有支持就不去做事情。但我想,一个艺术家连经济都不独立,何来精神独立。所以,我从不坐等支持,有什么好的想法,先尽力去做。同时,我也从不在意外界对我的猜测、怀疑与非议,只按自己的观念按部就班地做事。有人说我办展有炒作之嫌,可到底什么是炒作?炒作就是吹嘘并放大自己的创作能力。很明显我没有,而且反而借助密集的世界巡展督促我继续创作更多新作品。这一次在米兰,“肥女人”甚至与瑞士名表跨界融合了。可以说,“肥女人”跟着我一站又一站向前迈进,新作不断产生,灵感源于途中见闻,巡展的不停息,推动我的创作不停息,带着中国雕塑走进国际视野的脚步也不停息。